环境保护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22

全球变暖是人们普遍都能感觉到的客观事实,然而,一直以来,全球对于气候变暖始终存在争议。美国就提出过“气候阴谋论”,认为欧洲人想以此来限制美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也仍有人赞同“气候阴谋论”这一观点,觉得这是目前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遏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今年的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计算模型,把全球变暖这一复杂的问题,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效果,从而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推动者。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气候组织成立。1997年,世界近200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2015年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又签署了《巴黎协定》。

中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这一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三高三低”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品牌、低价格。

回顾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式发展方式,加上国内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也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发现了中国这块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洼地,纷纷将产能转移至中国,或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也由此一跃而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因为,现在正面临两个极限,一是环境容量极限,二是能源依赖极限。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极限,要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走生态科学之路。

数据显示,仅20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而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恶果,现在人们都普遍感受到了。正如马云所说,中国人的肺不行了,主要是空气污染造成的,中国人的肝不行了,主要是水污染造成的,胃不行了,主要是土壤污染、食品污染造成的。

目前,国人正在遭遇7类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高达75%,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来说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尽快发展新能源,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进展比较顺利,尤其是在光伏发电和风电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今年4-5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会同有关专家机构,对“2021年中国现代化生态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出2021年度中国现代生态发展指数为67.3分。其中,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指数分别为:63.6分、68.7分、67.1分、67.4分和75.1分。

尽管我国严格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使得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明显,蓝天保卫战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实行的超低颗粒物排放标准只针对可过滤颗粒物(尘),而没有将粒径小、同为雾霾重要成因的可凝结颗粒物(CPM)纳入监测和监管对象,同时对工业工程中的氨气排放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实际上,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自身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连续性,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则会导致整个系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一旦破坏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将会导致无法逆转的后果发生,无法在短期内将其有效恢复,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完全恢复。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二、土地荒漠化问题

截至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它原来是科尔沁草原,但由于过度放牧,加上气候干旱,使得它由草原变成了沙地。如今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的速度在扩大。

三、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发展的都市圈、城市群所带来的繁忙交通和大量运行的汽车,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在发展模式依然粗放,能源消耗不断攀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由此产生的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难下,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的3大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四、外流湖泊面积缩小的问题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外流湖泊湿地大幅萎缩。虽然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通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五、土地盐碱化

中国约有3.5107hm盐渍土,耕地盐渍化更是高达7.6106hm。土壤盐渍化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盐碱地改良已刻不容缓。

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1、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薄弱;2、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制度原因

1、实施环境质量标准的管理战略和体系尚未整体形成

当前,对于如何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能够反映不同环境要素特点的环境质量标准实施体系和具体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的整体进程。

2、环境质量还没有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系统,预警机制不到位

实际上,为了保障环境安全,应当建立一套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科学依据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警机制,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提高环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支撑能力。

而目前所构建的环境管理体系还是基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管理模式,环境质量还没有纳入国家发展宏观调控体系,环境质量预警机制尚未建立。

3、排放标准未能有效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超标排污收费”的经济手段,没有及时建立“超标违法”强制措施,导致超标排污费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宁愿缴纳超标排污费也不愿支付过高的污染处理成本,这是造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城市化进程中,只顾扩张、忽视环境治理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物质,伴随着生成大量的废弃物,远远超出了自然净化能力,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要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当前的城市扩张过程中,规划建设时,必须要将环保和生态系统纳入其中,避免将来城市发生重大的环保和生态问题。

结语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新能源和循环经济之路。因此,当前的经济转型不仅是要转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向全新的生态经济转型,探索未来的“生态科技之路”。

新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之路,为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