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在搞环保还是在生产二次污染??环保行业的出路在哪里?国外是怎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3-11-14

讲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我并不完全同意

前辈的观点,之前在DTU学习环境化学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也就是某个环境系统中可以容纳的污染物总量。不同的环境系统的环境容量是不同的,污染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系统之间进行转化和迁移。

首先我赞同前辈对环保是一个工业分支的说法,甚至我还要说得更难听,我认为『环保是现代工业的附庸』。本质上来讲环保是现代工业发展后才产生的概念,在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力度很有限,也就不存在污染和环保的概念。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大量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化合物被生产出来,跑到了自然界中;同时原来存在于相互隔离环境系统中的物质跑到了其他环境中,这才导致了我们所谓的『环境污染』,也就有了『环保』的必要。

我认为目前的环保技术说到底主要有两种方式:浓缩+隔离与稀释。目前来看这两者确实是兼具经济性与有效性的可行方案。而最理想的方式,即把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甚至重新利用,还不能够得到全面而大力的推广,主要是受到成本的制约。目前的环保产业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不认为方向是错的。正如我之前所说,由于有『环境容量』 概念的存在,所以污染物的迁移并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由于不同的系统环境容量不同,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总量也不同: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即便是如311福岛核电站泄漏这样的事故,由于环境容量巨大,使得相比于其他环境系统而言,也是相对比较好的归宿了(当然影响依然十分恶劣);众所周知污水处理厂最后的出水都进入了江河湖海等大型水体,也是这个道理。与其让其把一个小型湖泊搞得生灵涂炭,不如通过不断稀释,在一个环境容量较大的系统内将其浓度维持在能带来显著影响的浓度以下。

而针对污泥,则是另一个原理,浓缩+隔离。污泥是大量微生物的集合,对于某些特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污泥中还会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微生物将重金属富集后,往往经过压缩、干化处理,统一填埋或者焚烧(对于特种污泥需要特殊处理)。通过浓缩+隔离的方式,使得重金属远离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另一种处理的方法。

回到题主的问题,国外企业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我之前有幸在一家美资食品企业EHS 部门短暂实习过一段时间,去年又跟随项目在瑞典的一家矿产企业参观过(具体可见专栏),管中窥豹了解到一些国外企业单位环境管理的方式。然而,最终我发现,国外企业并没有什么黑科技,或者秘密法宝能够一招搞定所有的环境问题。他们采用的同样是上述的方式来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和管理。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可以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话,大概就是六个字:肯花钱+监管严。美资食品企业上百万的除尘设备需要人定时维护和检查,每个月自查好几次;由于废液 COD 太高,干脆自己搞了一整套污水处理设施,俨然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瑞典的企业更夸张,已经『闲』到组织了专门的团队研究如何生态修复和因地制宜改造景观的地步了,建议可以看一下那个介绍片。

总结一下,这个回答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 环境容量的概念以及比较主流的环保思路

2. 国外企业不差钱:)

返回顶部